英雄本色
許多人看歷史,也跟看人看事一樣,只憑感覺和印象,所以得出的結論往往未必相同。觀點與角度不同,看人看事的結果自然也不同。
筆者從前看了一套電影,它的名字叫「英雄本色」,這是由周潤發、狄龍及張國榮先生等飾演的,故事是說幾個在黑社會打滾的朋友之間友情,隨著時間的物轉星移,友情之間也發生變化,令人質疑情意到底是甚麼? 時間長短是唯一標準??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?但這說法有多少說服力?
秦末時,天下英雄並起,其中有一對朋友,他們的名字叫張耳及陳餘。
但史記作者司馬遷對張耳、陳餘評論,將他們形容為勢利之交的友誼關係。
「張耳、陳余,世傳所稱賢者;其賓客廝役,莫非天下俊桀,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。然張耳、陳余始居約時,相然信以死,豈顧問哉。及據國爭權,卒相滅亡,何鄉者相慕用之誠,後相倍之戾也!豈非以勢利交哉?名譽雖高,賓客雖盛,所由殆與大伯、延陵季子異矣。」
人與人之間,相交易,但相知難,相諒尤更難。當初張耳和陳餘的友情,確是可以為對方赴湯蹈火,在所不辭。看貫高那種為他們的主人捨生忘死的行動,應可知道張耳對待他的朋友,應不會差到那裏去。
但可惜過不了信任、相諒這一關口。當時張耳兵困鉅鹿之中,唯一希望就是陳餘可以來赴援,但陳餘沒有行動,因為陳餘知道,憑他們那一支單薄的兵力,根本不堪秦軍一擊,他選擇了等候機會報仇。可惜張耳不諒解,鉅鹿之圍,導致張、陳二人友情的破裂。當你的朋友不能為你赴湯蹈火,你會諒解你的朋友嗎???雖然司馬遷稱二人是勢利之交,但大家認為呢???
從情意深重到負情背義,原來只隔一步之遙。相知越深,一旦不信不諒時,譴責也越烈。綜觀歷史,父子都能反目,為何要求朋友為你捨生忘死,義無返顧??
看歷史、讀歷史,持平常心,由你自己的觀點出發吧。
筆者從前看了一套電影,它的名字叫「英雄本色」,這是由周潤發、狄龍及張國榮先生等飾演的,故事是說幾個在黑社會打滾的朋友之間友情,隨著時間的物轉星移,友情之間也發生變化,令人質疑情意到底是甚麼? 時間長短是唯一標準??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?但這說法有多少說服力?
秦末時,天下英雄並起,其中有一對朋友,他們的名字叫張耳及陳餘。
但史記作者司馬遷對張耳、陳餘評論,將他們形容為勢利之交的友誼關係。
「張耳、陳余,世傳所稱賢者;其賓客廝役,莫非天下俊桀,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。然張耳、陳余始居約時,相然信以死,豈顧問哉。及據國爭權,卒相滅亡,何鄉者相慕用之誠,後相倍之戾也!豈非以勢利交哉?名譽雖高,賓客雖盛,所由殆與大伯、延陵季子異矣。」
人與人之間,相交易,但相知難,相諒尤更難。當初張耳和陳餘的友情,確是可以為對方赴湯蹈火,在所不辭。看貫高那種為他們的主人捨生忘死的行動,應可知道張耳對待他的朋友,應不會差到那裏去。
但可惜過不了信任、相諒這一關口。當時張耳兵困鉅鹿之中,唯一希望就是陳餘可以來赴援,但陳餘沒有行動,因為陳餘知道,憑他們那一支單薄的兵力,根本不堪秦軍一擊,他選擇了等候機會報仇。可惜張耳不諒解,鉅鹿之圍,導致張、陳二人友情的破裂。當你的朋友不能為你赴湯蹈火,你會諒解你的朋友嗎???雖然司馬遷稱二人是勢利之交,但大家認為呢???
從情意深重到負情背義,原來只隔一步之遙。相知越深,一旦不信不諒時,譴責也越烈。綜觀歷史,父子都能反目,為何要求朋友為你捨生忘死,義無返顧??
看歷史、讀歷史,持平常心,由你自己的觀點出發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