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紹清代台灣-軍備
有效地部署營兵,以達平時防治盜匪、亂時又能靈活調度的功用,是統治者的重要課題。
清代臺灣地方統治最末稍的機構是汛塘,汛塘兵制是採輪流駐兵的方式,半年一調,「塘」、「汛」兩字就是指駐地的名稱,如:鹿耳門汛、半路竹塘。
臺灣府城以南,主要由南路營駐守。
北路方面,初期北路官方統治所及之處,最北只到半線、大甲溪一帶。
半線以北,官方只能藉由通事管理番社。
康熙以後,官兵都盡量配置在重要道路的交通要衝上。
台灣建省後,為什麼台灣的政治中心會往北移?
答:
在台灣設省之前,駐在台灣的最高級長官為「道台」,官府設在台南。
台灣建省後,又設了巡撫這官位,其位階在道台之上,爾後成為台灣最高級長官。
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想將台灣的行政中心往北移至台中,原來的台灣道台劉璈不肯,後來演變成「二劉之爭」。
最後台灣巡撫劉銘傳獲勝,台灣政治重心也就此北移。
參考資料:網頁資料
清代臺灣地方統治最末稍的機構是汛塘,汛塘兵制是採輪流駐兵的方式,半年一調,「塘」、「汛」兩字就是指駐地的名稱,如:鹿耳門汛、半路竹塘。
臺灣府城以南,主要由南路營駐守。
北路方面,初期北路官方統治所及之處,最北只到半線、大甲溪一帶。
半線以北,官方只能藉由通事管理番社。
康熙以後,官兵都盡量配置在重要道路的交通要衝上。
台灣建省後,為什麼台灣的政治中心會往北移?
答:
在台灣設省之前,駐在台灣的最高級長官為「道台」,官府設在台南。
台灣建省後,又設了巡撫這官位,其位階在道台之上,爾後成為台灣最高級長官。
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想將台灣的行政中心往北移至台中,原來的台灣道台劉璈不肯,後來演變成「二劉之爭」。
最後台灣巡撫劉銘傳獲勝,台灣政治重心也就此北移。
參考資料:網頁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