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東之虎-孫堅為帥之道
著文者:風雲
主題:江東之虎 ─ 孫堅為帥之道
三發:2008 年 8 月 29 日
【簡介】
孫堅,字文臺,吳郡富春人,宣稱是軍事家孫子的後代。在十三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,曾擔任先鋒、梟大將華雄,連董卓亦懼其勇武,遂遣李傕跟孫堅議和,但為孫堅所拒。孫堅少年時便創立大業,軍隊所向披靡,勢如破竹,他後來在攻打劉表時,在蜆山中伏戰死,死時才僅三十七歲,只噗英年早逝……
【為帥五要素】
【智】深黯戰機•足智多謀
一般人遇到危急之事,通常只會選擇逃走、不作反抗,但孫堅卻處變不驚,並能冷靜分析當前形勢。在孫堅十七歲時,他和父親遇到一個四處刧商的海盜,奈何官兵未至。於是他執刀上岸,作指揮之勢,扮作部署官兵。海盜見狀大驚,以為官兵趕到,便棄財而逃。孫堅以最少的資源力量,換取最大的利益和效果,用卓越的心理戰,攻擊對方心理上的弱處,去擊敗力量強盛的組織。這正如古人以空箭去射下驚弓之鳥,孫堅的急智謀略從中表露無遺,而這次的事件也使到孫堅揚名錢塘。
孫堅早期在仕途上,時常會被派去消除一些刺史太守,但這些勢力都有一定的軍事實力,只能智鬥,不宜硬攻。孫堅則用計破敵,再次反映出孫堅善於心理攻防。他先親善和接近目標人物,以減低對方的危機感,令對方不作防範,再伺機而動。其後孫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,把敵方一網打盡。後來孫堅向各郡展出威勢,以其過往的剿官行動,殺一警百,裹脅他們,令其不敢對抗自己。
【勇】部署有方•奮勇殺敵
當董卓率領大軍來攻魯陽,孫堅泰然自若,部署有方,董卓軍見孫堅治軍有術,不敢進擊。孫堅凡事親力親為,衝鋒時他一馬當先,以奮勇精神來提高軍隊的士氣,敵人來犯而不驚,不敵戰敗而不氣餒。他能以精密部署的籌劃,來擊敗思慮不周的敵人,在不同的地勢作最適當的部署,置自身於不敗之地。
孫堅轉守梁東後,董卓大軍再次來犯,他拚力苦鬥,殺出一條血路,突破圍困。但其後孫堅能夠迅速召集士兵,在魯陽與董卓軍一番惡戰,部署多次的側面伏擊而大勝,華雄也為孫堅軍所殺,經此一役,替孫堅博得善戰之譽,最後連董卓也不得不向他求和,由此證明,孫堅即使面對險境,也能奮戰不懈,改變劣勢。
【仁】萬眾一心•仁者無敵
孫堅自小禮待同鄉,以仁義見稱於江東,深得江淮子弟的敬重,所以每當孫堅召集鄉里少年時,也能在短時間中聚集過千名壯士來投,商人皆願捐助軍備,組成一枝大軍。加上孫堅視士兵如家人般看待,故此深得軍心,作戰時士兵都冒死奮戰,衝入敵陣,結果所向披靡。孫堅自小忠於漢室,儘管董卓以高官厚爵向他誘和,孫堅也絕不許諾,這種忠漢之心,使當時百姓對他尊崇有加。因此他毅然攻打洛陽時,都多次得到人民相助,從中得知洛陽險要的地理位置、董卓大軍的營地分佈等。
【信】以信治軍•帥將互助
須知凡是打仗,敵人一定會緊追敗軍的主將,而在梁東一戰退敗時,屬下祖荗卻甘願戴上孫堅的頭巾,掩護他安全撤走。由這次戰役中可見,平日的孫堅一定很關心部下,交心於士兵,以誠信對待部將,不起首領的架子。帥將相處如家人,祖荗才會為他以身犯險,作死士之報答。
【嚴】戰備充足•軍令嚴明
在魯陽一戰撤退後,孫堅雖然調度士兵有方,但是次部署均需士兵日常優勝的軍事訓練,才會如此順利退入城中。當孫堅轉守梁東退敗後,他可以用最短時間內召集士兵,也需要平日對士兵有相當的心理訓導;否則眾士兵也許早就高飛遠走,不敢作戰。這全賴孫堅有嚴明的軍令,以法令治理軍隊,重點提高士兵的品性和質素,令士兵完全服從命令。
【別人眼中的江東之虎】
在江東父老的眼中,孫堅簡直是一個萬軍之神,他每戰都所向披靡,英勇善戰和具英雄氣慨。在討伐董卓時,他不像其他軍閥躑躅不前,而是衝鋒陷陣。孫堅不但殺了大將華雄,也擊敗戰神呂布,世人驚稱其為江東之虎。《三國志•孫破虜討逆傳》云「卓憚堅猛壯,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。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、郡守者,許表用之」。孫堅成為了董卓(當時最大勢力的豪強)最懼怕的人,世人自然對他倚以厚望,袁術(江淮豪強)也極力討好他,賴以對付劉表。《後漢書卷七十四》云「袁術與其從兄紹有隙,而紹與表相結,故術共孫堅合從襲表。表敗,堅遂圍襄陽」。
【總結】
孫堅擁有作為首領的五大要素,就是兵法家孫武所提出的「智勇仁信嚴」,所以每戰都很順利,如討黃巾、戰陽人、入洛陽,甚至在短期內圍攻襄陽。他善於用心理戰,去攻克對方的弱處;以其無比勇氣和出色部署,置自身於不敗之地;他平日以身作則,所以得到人心和軍心;孫堅集合利己的因素,而除去對方的優勢,可謂絕世良帥,真不愧為孫吳政權的始祖。
【附注】三國演義中的謬誤
一•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董卓的大將華雄是死於關羽手下,但在《三國志•孫破虜討逆傳》云:「堅移屯梁東,大為卓軍所攻…堅復相收兵,合戰於陽人,大破卓軍,梟其都督華雄等」。正史證明了華雄實是被孫堅軍所殺,而當時關羽仍屬公孫瓚軍,所以關羽根本沒有可能殺掉華雄。
二.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呂布被劉、關、張三兄弟擊退,但事實上,當時公孫瓚忙於對付烏恒,沒有參加討董聯盟。故此劉、關、張三也未曾參加,根本不會有虎牢關的三英戰呂布,而且在攻打洛陽時,呂布更是為孫堅所擊敗。
三•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孫堅進入洛陽後,把傳國玉璽據為己有,袁紹因此而命劉表襲擊孫堅。孫堅為了報仇,才起兵攻打劉表,但後為黃祖士兵伏擊射殺。但在《三國志•孫破虜討逆傳》云:「表遣黃祖逆於樊、鄧之間。堅擊破之,追渡漢水,遂圍襄陽,單馬行峴山,為祖軍士所射殺」。正史證明了孫堅在回程之時,劉表沒有因玉璽而襲擊他,而孫堅則受袁術之命,才攻打劉表的襄陽。
主題:江東之虎 ─ 孫堅為帥之道
三發:2008 年 8 月 29 日
【簡介】
孫堅,字文臺,吳郡富春人,宣稱是軍事家孫子的後代。在十三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,曾擔任先鋒、梟大將華雄,連董卓亦懼其勇武,遂遣李傕跟孫堅議和,但為孫堅所拒。孫堅少年時便創立大業,軍隊所向披靡,勢如破竹,他後來在攻打劉表時,在蜆山中伏戰死,死時才僅三十七歲,只噗英年早逝……
【為帥五要素】
【智】深黯戰機•足智多謀
一般人遇到危急之事,通常只會選擇逃走、不作反抗,但孫堅卻處變不驚,並能冷靜分析當前形勢。在孫堅十七歲時,他和父親遇到一個四處刧商的海盜,奈何官兵未至。於是他執刀上岸,作指揮之勢,扮作部署官兵。海盜見狀大驚,以為官兵趕到,便棄財而逃。孫堅以最少的資源力量,換取最大的利益和效果,用卓越的心理戰,攻擊對方心理上的弱處,去擊敗力量強盛的組織。這正如古人以空箭去射下驚弓之鳥,孫堅的急智謀略從中表露無遺,而這次的事件也使到孫堅揚名錢塘。
孫堅早期在仕途上,時常會被派去消除一些刺史太守,但這些勢力都有一定的軍事實力,只能智鬥,不宜硬攻。孫堅則用計破敵,再次反映出孫堅善於心理攻防。他先親善和接近目標人物,以減低對方的危機感,令對方不作防範,再伺機而動。其後孫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,把敵方一網打盡。後來孫堅向各郡展出威勢,以其過往的剿官行動,殺一警百,裹脅他們,令其不敢對抗自己。
【勇】部署有方•奮勇殺敵
當董卓率領大軍來攻魯陽,孫堅泰然自若,部署有方,董卓軍見孫堅治軍有術,不敢進擊。孫堅凡事親力親為,衝鋒時他一馬當先,以奮勇精神來提高軍隊的士氣,敵人來犯而不驚,不敵戰敗而不氣餒。他能以精密部署的籌劃,來擊敗思慮不周的敵人,在不同的地勢作最適當的部署,置自身於不敗之地。
孫堅轉守梁東後,董卓大軍再次來犯,他拚力苦鬥,殺出一條血路,突破圍困。但其後孫堅能夠迅速召集士兵,在魯陽與董卓軍一番惡戰,部署多次的側面伏擊而大勝,華雄也為孫堅軍所殺,經此一役,替孫堅博得善戰之譽,最後連董卓也不得不向他求和,由此證明,孫堅即使面對險境,也能奮戰不懈,改變劣勢。
【仁】萬眾一心•仁者無敵
孫堅自小禮待同鄉,以仁義見稱於江東,深得江淮子弟的敬重,所以每當孫堅召集鄉里少年時,也能在短時間中聚集過千名壯士來投,商人皆願捐助軍備,組成一枝大軍。加上孫堅視士兵如家人般看待,故此深得軍心,作戰時士兵都冒死奮戰,衝入敵陣,結果所向披靡。孫堅自小忠於漢室,儘管董卓以高官厚爵向他誘和,孫堅也絕不許諾,這種忠漢之心,使當時百姓對他尊崇有加。因此他毅然攻打洛陽時,都多次得到人民相助,從中得知洛陽險要的地理位置、董卓大軍的營地分佈等。
【信】以信治軍•帥將互助
須知凡是打仗,敵人一定會緊追敗軍的主將,而在梁東一戰退敗時,屬下祖荗卻甘願戴上孫堅的頭巾,掩護他安全撤走。由這次戰役中可見,平日的孫堅一定很關心部下,交心於士兵,以誠信對待部將,不起首領的架子。帥將相處如家人,祖荗才會為他以身犯險,作死士之報答。
【嚴】戰備充足•軍令嚴明
在魯陽一戰撤退後,孫堅雖然調度士兵有方,但是次部署均需士兵日常優勝的軍事訓練,才會如此順利退入城中。當孫堅轉守梁東退敗後,他可以用最短時間內召集士兵,也需要平日對士兵有相當的心理訓導;否則眾士兵也許早就高飛遠走,不敢作戰。這全賴孫堅有嚴明的軍令,以法令治理軍隊,重點提高士兵的品性和質素,令士兵完全服從命令。
【別人眼中的江東之虎】
在江東父老的眼中,孫堅簡直是一個萬軍之神,他每戰都所向披靡,英勇善戰和具英雄氣慨。在討伐董卓時,他不像其他軍閥躑躅不前,而是衝鋒陷陣。孫堅不但殺了大將華雄,也擊敗戰神呂布,世人驚稱其為江東之虎。《三國志•孫破虜討逆傳》云「卓憚堅猛壯,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。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、郡守者,許表用之」。孫堅成為了董卓(當時最大勢力的豪強)最懼怕的人,世人自然對他倚以厚望,袁術(江淮豪強)也極力討好他,賴以對付劉表。《後漢書卷七十四》云「袁術與其從兄紹有隙,而紹與表相結,故術共孫堅合從襲表。表敗,堅遂圍襄陽」。
【總結】
孫堅擁有作為首領的五大要素,就是兵法家孫武所提出的「智勇仁信嚴」,所以每戰都很順利,如討黃巾、戰陽人、入洛陽,甚至在短期內圍攻襄陽。他善於用心理戰,去攻克對方的弱處;以其無比勇氣和出色部署,置自身於不敗之地;他平日以身作則,所以得到人心和軍心;孫堅集合利己的因素,而除去對方的優勢,可謂絕世良帥,真不愧為孫吳政權的始祖。
【附注】三國演義中的謬誤
一•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董卓的大將華雄是死於關羽手下,但在《三國志•孫破虜討逆傳》云:「堅移屯梁東,大為卓軍所攻…堅復相收兵,合戰於陽人,大破卓軍,梟其都督華雄等」。正史證明了華雄實是被孫堅軍所殺,而當時關羽仍屬公孫瓚軍,所以關羽根本沒有可能殺掉華雄。
二.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呂布被劉、關、張三兄弟擊退,但事實上,當時公孫瓚忙於對付烏恒,沒有參加討董聯盟。故此劉、關、張三也未曾參加,根本不會有虎牢關的三英戰呂布,而且在攻打洛陽時,呂布更是為孫堅所擊敗。
三•在《三國演義》中,孫堅進入洛陽後,把傳國玉璽據為己有,袁紹因此而命劉表襲擊孫堅。孫堅為了報仇,才起兵攻打劉表,但後為黃祖士兵伏擊射殺。但在《三國志•孫破虜討逆傳》云:「表遣黃祖逆於樊、鄧之間。堅擊破之,追渡漢水,遂圍襄陽,單馬行峴山,為祖軍士所射殺」。正史證明了孫堅在回程之時,劉表沒有因玉璽而襲擊他,而孫堅則受袁術之命,才攻打劉表的襄陽。